设计日课 Vol.001 - 回到历史寻找设计

新年第一天,开启一个新的栏目——设计日课。

开新坑的初衷是敦促自己持续学习和思考设计,不局限于数字产品的设计,而是把触角伸向各个设计领域:建筑设计、室内设计、环境设计、交互设计、平面设计、工业设计、无障碍设计、导视设计……

设计与体验相关,这是已经被说烂的观点。我想,设计首先与人类生活相关。我们在生活的丰富性中,生出这样那样的需求,等待被满足、被优化,这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得以存在的价值前提。

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和好奇,需要我们首先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永不厌倦的眼睛。也希望这个栏目为自己注入更多观察、体验生活的热情,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也为改善他人的生活质量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。

思考设计

新年第一天,重新翻开 David Raizman 的《现代设计史》,想用这种带有仪式感的方式,重启设计师的探寻旅途。

这本书的前言题目是:思考设计。

作者写作这本著作,是站在世纪之初的时代背景下,去梳理整个现代设计的历史。这是一个产品与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,只要涉及附带有审美价值和吸引力的日用品,一定离不开设计。时代周刊 2000 年其中一期的专题故事是「设计的再生」,封面有一行惹眼的文字:Function is out. Form is in. 功能过时了,形式在流行。这也是很多人,不仅是从业者对这个行当的感受。

但是 David Raizman 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到一丝宽慰:

关于设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,具有吸引力的形式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,而且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。

相比引人注目的形式,设计的经济、社会和政治功能总是掩藏在流变的、追逐流行风尚的表面之下。

几乎绝大多数人是通过日常用品接触到设计的。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变化,设计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和功能。但是,设计作为一种活动,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。

曾获诺贝尔奖和图灵奖的跨领域大师赫伯特·西蒙也曾给设计下过定义:

设计就是制定行动方案,使现有的状态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这么看来,我们每一个人不仅通过使用物品接触设计,而且我们自己就是设计师——在特定的领域中制定行动方案,推动事物的发展优化,尤其当这种优化所针对的对象是社会中的他人。可见,设计的实践和环境有多么宽泛,这个术语包括形形色色的活动,如绘制装饰草图和字体,发明新的生产工艺,创造软件界面。

设计和艺术,设计和工程

设计脱胎于艺术,直到今天仍然很难将两者明确区分开来,这也是所有从事设计的人一开始就会遇到的思考题。

设计也脱胎于制造,这种趋势出现于 18 世纪,设计师为生产者提供模型或图样,而艺术家通常只埋首创作自己的作品。到了 19 世纪,这种区分更为普遍。而区分设计师与工匠的,则看是否直接在材料上工作。进入消费社会后,设计师作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性群体,更关注满足客户的需求而非自己的,更关注系列产品的生产说明而非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这让设计更加趋向于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活动,其结果是可度量的,这使得设计看起来更严肃、更具实际意义,而非一个简单的审美问题。

但是设计和艺术的联结并没有减弱,因为它们都是以理性创造性为基础的活动,而非工程性质的技术性和材料性。因此,设计从制作中独立出来,被视为一种受人尊敬的专业活动。

这让人很快联想到设计师总是难以面对自己「美工」的工作现实和身份现实。当设计活动的理性不足、创造性不足的时候,设计师容易进入到「被异化 - 失去创造力 - 异化加剧」的恶性循环中。

将设计作为生活态度

生活不会停止,社会进程只会继续加速,设计师没有理由停滞不前。

David Raizman 在前言中总结道:

设计揭示了一种与想象、塑造以及对未来的选择有关的知识形态。

无论当下环境如何,设计始终跟未来的理想状态相关,这是这个职业的幸福感之源,也是决定了设计在跨越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路途中充满混沌、阻碍和可能性的原因。

好好生活,在设计中体现对生活、对他人的回馈吧!

kidult00 wechat
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
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,不妨打个赏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