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-交互设计精髓

这本书算是行业书籍里面的大部头了,断断续续地读了半年,收获很大。无论是产品、用研、交互、视觉、前端、开发,About face 都值得一读。

的确,交互设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思维,很多角色都可以充当交互设计师。但这并不代表交互设计师没有空间了,因为交互设计所关心的事情,必须有人来做,只不过title不一定是这个。

简单回顾一下历史,上世纪80年代初,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。80年代中期,参与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工业设计师Bill Moggridge和Bill Verplank提出了interaction design一词。1995年about face第一版面世时,交互设计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还很小,因为过去的产品往往简单而直接。而电子化时代的产品,不可预测性增强,使用行为趋于复杂。随着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,交互设计逐渐受到了重视。

什么是交互设计?

形式、功能、内容、行为都是设计关注的方面。交互设计的核心,在于针对具体的产品,如何去设计复杂交互系统的行为。所谓“体验”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我们通过控制可能影响体验的要素,让体验更加趋于理想的情况。所谓的“体验设计”,可以包含形式、内容和行为三部分。(Form+Content-Infoivz, Form+Behavior-IxD, Behavior+Content-IA ?)

交互设计注重形式(form),对行为(behavior)进行设计。

其实,严格来说,所谓“行为”也不是设计出来的。行为可以引导,行为方式可以预先设定。交互设计实际是一种“可能性设计”,关注使用者的目标,期望,态度和能力(aptitude),预先思考行为发生的各种可能。 换一种说法,交互设计实际是要做一种“疏导”的工作,按不同的目的将使用者引导到不同的行为流中,并且以一种“流”的状态去完成任务,达到目的。

在非成熟阶段,我们更倾向于问“what”,是怎么样,为了解决眼前、手边的现实问题;成熟阶段,我们会更希望知道“why”,根本原因何在,为了解决全局、隐性但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。

整本书的结构的思路很清晰,从研究到设计,从框架到细节,逐层深入:

第一部分介绍了理论背景,作者的perspective和整体的framework──Goal-directed design。思路大致是

概念和方法 –> 理论根据(现实模型和心理模型)–> 实践的一个基础:区分用户层次 –> 定性研究的方法 –> 定性方法的综合呈现:人物角色和目标 –> 设计实践深入的桥梁:场景和需求 –> 从需求到设计:框架和改进

第二部分是设计行为和形式。从优秀设计原则和样式的总结出发,从中观的层面去考虑好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:为什么样的平台和姿态设计?达到协调和流的状态,努力消除附加工作,设计好的行为,善用隐喻、习惯用法和启示,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。

第三部分探讨了详细的交互行为的设计:搜索和查找、撤销、文件和保存、数据输入、点操作和选择、窗口、控件、菜单、工具栏、对话框、错误/警告/确认。这些都是作者认为存在问题、需要重新认识的常见操作和交互元素。

贯穿全书始终,作者一直在强调:设计无非也是为了满足需求,所以设计要基于对人的理解。在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中,人应该占绝对的主导地位,掌握着控制权;而技术是为人服务的,不应该让人去理解系统的运作方式,去适应系统的限制。

我们平常总是动辄“用户体验”,什么都是“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”。仔细想想,“以用户为中心”只是形容词,重点还是放在了“设计”上。说到底,是不是真的愿意为用户着想,觉得他们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去解决的问题,还真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。

与其每天高喊UCD,不如讨论讨论什么是服务精神,愿不愿意用一种服务周到的态度去面对你的服务对象(还不是直接面对),把什么事情都考虑周全了,把什么麻烦事儿都自己揽下并解决了。如果大家真正对所有用户都“有爱”了,愿意像对待家人、朋友、老板、客户那样全心全意地服务,什么UCD,什么用户体验,都是再自然不过了,何必时时挂在嘴边,好像生怕自己忘记。

kidult00 wechat
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
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,不妨打个赏 :)